其他

互联网+听力康复:颠覆传统听力康复模式

2017-06-01 蒋涛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蒋涛,教授,研究员,加拿大执业听力学家,美国听力学博士、听力言语疾病硕士和聋教育硕士,RWM听力言语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昆明师范大学终身客座教授,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成都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名医团队成员,长期担任加拿大言语疾病及听力学学会资格认证考试委员会考官;获加拿大听力学会“大众传播杰出奖”,中国知识产权局金专利奖,加拿大听力学学会25年执业成就奖等;创建华西医学院中加听力学研究生培训项目;担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副主编、《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专家编委和英文审校,参与撰写国内首部《听力学英汉双解词典》、《听觉科学概论》、《内耳科学》、《临床听力学基础及应用》、《听力言语语言康复词汇》、《中国节能服务业发展战略》等专著10余部。参与引进和翻译《美国耳鸣临床应用指南》、《美国突发性聋临床实用指南》、《美国儿童听力筛查指南》。发表论文170多篇, 获得专利70项。


    

         1886年,美国传教士梅里斯夫人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聋校“启喑学馆”,开创了我国1 2 0 年的听力康复和聋教育历史。上世纪90年代,听力学服务和康复以专家主导为特征,从早期的唇读到全康复和教育方法(holistic approach),都由专家根据听障患者能力制订和实施。1996年数字助听器问世,听力康复和教育逐步进入数字化,方法从专家教学变为以计算机技术为导向的康复训练,其中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设计的DS L i / o和澳大利亚国家声学实验室提出的NAL-NL两个助听器验配公式,主导助听器验配和听力康复。在这个时期,听力康复重视各种传统康复技巧,言语学习和唇读训练等“被技术化”,出现大量的软件如计算机言语感知测试和训练软件(CASPERSent)、计算机跟踪模拟培训软件(CATS)、聆听交流强化软件(LACE)等。传统听力康复理念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极大提升了听力康复的效果和效率。

         图1 听力康复和助听器发展的3个阶段

   

         听力康复和助听器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从助听器技术看,在助听器“听得见”阶段(1886~1996年),听力康复以专家为导向,运用各种听力和言语训练,如通过系统的言语学习、提高唇读能力、练习视觉辅助技巧等,达到康复效果。1971年由Hull编写的《听力康复》教科书体现了这种以训练为主、专家导向的听力康复模式,其中包括视觉交流、听视觉感知特征训练、助听器康复、听觉训练、视觉交流训练和视听整合训练等。加拿大Daniel Ling教授出版的《言语听力损失儿童: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代表了当时学界以理性方式剖析听力康复言语学习各个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形成一套利用残余听力帮助听损儿童发音和说话的听力康复模式,“Ling’s五音训练法”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在这个时期,至少有30%的美国听力学家从事各种听力训练为主的康复服务。

        1996~2013年,助听器进入“听得清”的第二阶段,听力康复也进入了以技术为主的时期。此时,数字助听器技术取代了模拟技术,能有效地提供各种实用功能,大大提升了听力康复技术能力,听力康复专家从训练为主转向技术为主,将数字助听器的功能运用得淋漓尽致,助听器用户满意度提高至77.5%,双耳验配比例高达86%[6]。此外,从事听力康复专业人士数量的变化也反映出这种技术导向变化,当时只有16%的听力学家提供听力康复服务,与早期第一阶段从事听力康复人数(30%)相比,降低了14%;而助听器验配师比例达到高峰,上升到65%。

2014年至今,助听器进入“听得懂”阶段,听力康复也进入了以患者参与训练为主、技术为辅的第三个阶段。听损患者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创新技术,希望能掌握听力康复的基本技能,学习如何在不同环境下的交流技巧,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助听器成为协助实现这些技巧的辅助工具,为各年龄段的听损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听力康复服务。

        听力康复的3个阶段反映出同期助听器发展的进程。服务和技术的直接对应关系是听力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从1895年第一台助听器发明到1996年数字助听器问世,经历了100年;而从第一台数字助听器到2016年第一台互联网助听器诞生,只用了20年,仅是前一阶段的五分之一。这20年间,互联网使用进入了高峰期,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听力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互联网为基于患者参与的听力康复模式提供了可以“看到”的声音及可以“听到”的手语,这些革命性的技术应用使机器服务于人,而且为助听器服务于听障者提供了深度学习的人类模板和认知计算所需的“人类神经数据”。正如经济学家和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形象地比喻:“从18世纪60年代瓦特蒸汽机问世到1850年,陪伴着工业革命,机器为经济建立了一套肌肉系统,而现在又为其建立了一套神经系统”,这种钢铁的“硬技术”支撑了听力学和听力康复漫长的发展,已经出现技术性饱和,具有神经功能互联网的“软技术”才是引领未来听力康复的核心动力。

        1 互联网+听力康复的定义及其应用

        互联网+的概念具有广义的经济含义和狭义的产业发展组合含义。互联网+听力康复可以理解为一种既有产业变革的特色,又能体现产业组合叠加效应在听力行业的具体应用。互联网+听力康复基础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认知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与现代听力学临床应用、听力康复实践以及相关听力产业结合,其目的是让助听器、人工耳蜗、中耳植入器械、耳鸣诊治手段、语言培训等得到更广泛地应用,提高听力服务效率和效果。

        2 互联网+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听力康复在国外的发展卓有成效。听力康复的3个阶段中,患者通过互联网参与听力康复在国外基本成熟,如201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关于OTC助听器监管放松,2017年3月20日美国国会再次提出对于OTC助听器法律的修订等。目前超过60%老年听障患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助听器,了解助听器等。通过互联网验配助听器已成为现实,美国一公司已经获得FDA批准,为听障者提供在线选配助听器。

       从助听器创新研发和创业看,互联网在国外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规模最大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已经发展了十几个助听器或者个人放大器初创项目,Indiegogo众筹网站在2014年以超过3倍融资规模,为iHear互联网助听器公司筹得发展资金。Cynaps加强助听帽(cynaps enhance hearing caps)、智慧听力平衡专卖店(smart hearing and balance store)、Nanoplug助听器都是通过互联网诞生的听力康复项目。

        3 中国互联网+听力康复发展现状

        3.1 互联网+医疗健康已在我国蓬勃发展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份直接针对医疗健康产业制定的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政策,覆盖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和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保障体系建设4个方面,目标是在2020年,建立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适应国情的应用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IDC的调查结果显示:从2012年推出移动应用试点项目以来,全国范围已有17.5%的大型医疗机构部署移动应用,未来两年将有20.3%的三级医院计划部署移动应用,移动医疗是大势所趋。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到6.9亿人;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用户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第四季度接近3.0亿,与2015年相比,增长16.0%。

        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主要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一体化的电子健康服务。

         3.2 听力康复现状对互联网的需求

从听力康复事业看,虽然我国已经在各个地区建立听力康复中心,大部分听力残疾儿童能得到较好的听力康复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基层听力残疾儿童的听力康复尚未能得到可持续、定期和全面的康复服务,尤其是地处边陲的少数民族和贫困山区的听障儿童,难以享受和大城市儿童一样的听力服务。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对高质量听力康复服务需求急剧增长。数据显示,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近4.4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34%,而老年听力发病率超过30%,对老龄人口的听力疾病监测、降低长期听力治疗和康复的费用势在必行。

从用户需求来看,根据Cube Labs调查数据显示,移动终端已经在基础医护人员中达到一定普及。世界上有62%的内科医生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50%的医生将平板电脑用于临床诊断,71%的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智能手机。但是在听力行业,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较低,直接用于听力诊断、康复和教育的互联网+听力康复技术有限。与其它医疗健康行业相比,听力行业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刚刚开始。当前,互联网技术用于中国听力康复领域大部分集中在传统PC端,主要功能是宣传和联络,大城市的桌面网络系统基本成熟,但在基层听力康复机构互联网使用规模和频率还较低。至于移动终端在听力康复领域的应用也刚刚开始,仅有部分听力康复机构在采用。偏远地区的听力康复机构尚在更新PC端应用,对于移动互联网+听力康复策略缺乏长远规划。移动听力APP是互联网+听力康复的重要实施手段,对于我国分布广泛的听力残疾人群而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听力学行业使用移动听力学APP的机构大约是常规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20%;使用移动听力APP的机构,主要是以宣传和推广为主,很少有功能性移动听力APP。移动听力APP的应用不论是上线的听力机构实际数量,还是移动听力学的服务内容与项目,都与常规医疗服务以及其他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的使用率及听力患者满意度有明显差距。

        移动听力APP的设计、应用和管理是我国各级听力康复机构切入互联网+听力康复的关键,遍布全国各地的基层听力康复中心对移动听力APP都有较大需求,从各级中心和行业反馈数据看,如果能有效解决移动听力APP的制作、运营等问题,将会提升基层听力康复机构服务效率、质量和深度。

        基于智能手机听力康复APP的应用研发能为听力患者康复提供新途径,从听力康复和服务机构角度看,如何提高康复效果和对听障患者管理、诊后随访、听障宣传等十分重要。有效地患者管理,尤其是配戴助听器或采用其他干预措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康复效果。

        4 结语

        人耳并非随时都在聆听和采集有意义的语音信息,研究显示,真正在“听”的时间大约只占10%,从学习说话和语言的过程来看,16岁前,人所需的语音训练时间大概为14016个小时。这是正常人学习说话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听力损失患者,所需的时间将成倍增长。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算法的神经系统能大大缩短学习语音时间,提高学习语言的效率。如采用最新的语音技术,利用计算机学习语音,每秒可以处理约90分钟的语音,相对于人要花16年学习的1.4万小时的语音,该系统3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通过互联网+听力康复,许多类似的创新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听力康复服务模式,确保在任何时间、地点和个体都能接受同样的听力康复服务。互联网+听力康复使每个人从自己出发,主动选择,真正地做到“我的康复,我做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